2017年7月14日,華大基因,這家被稱為基因界“騰訊”的基因測序巨頭敲鐘登陸創業板。
始創于1999年的華大基因,曾作為民間團隊參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,這一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、阿波羅登月計劃,并稱為20世紀的人類自然科學史上三大科學計劃。而今,經歷十八年歲月洗禮,華大基因在紐約時代廣場驚艷亮相,也逐步實現自己“基因科技造福人類”的承諾。
尹燁,自2002年加入華大基因以來,從一名診斷試劑公司研發部的技術人員,以每年換職一次的速度成長為華大股份CEO。十四年間,尹燁既是華大各轉折期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,如在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資收購案中,尹燁就起到了關鍵性作用。而這一舉措,也讓華大基因完成了全產業鏈貫穿,擺脫了關鍵設備受制于人的困境,奠定了其在國際基因研究領域的引領者地位。
第一財經《波士堂》,凱納營銷咨詢集團策劃群總監盧嘉深度對話華大基CEO尹燁。
盧嘉:我最近看到一則關于基因的新聞,說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能夠通過基因剪刀,實現人類胚胎編輯。也就是說,我們以后在生孩子之前,可以進行人類細胞、生育細胞的基因選擇。你可以選擇孩子的身高、體重、智力、發色,將父母優良基因進行組合。
尹燁:您講的是在受精卵上做修改,也就是基因編輯,我們把這叫做嬰兒基因設計。在技術上來說是可以實現的,但實際上我們現在只能說,這個人有遺傳病我們可以幫他修復好。我不能為了個人,舉個例子,比如姚明想生個孩子,希望能長到2米5,他自己把身高進行加強,這在我們現在的倫理界是不被認可的。
盧嘉:那未來這個基因剪刀,是不是就像整容一樣便利呢?
尹燁:我講三個實際的例子,第一個是地中海貧血的案例。這是華南地區的一種遺傳病,這個胚胎的編輯是中山大學黃軍就做的,當時做完之后西方一片嘩然。其實,就改一個基因,三十一個當中我就修復一個,這個人就正常了,這是體外做的。
一個體內做的,是前不久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跟華大在體內修復,這是美國圣地亞哥的一家知名機構。
還有一個例子,我們讓兩個先天性聾人,生出了一個不聾的孩子。這就是用了第三代試管嬰兒,移植前基因診斷的技術,再加上后期的系列篩選。
盧嘉:關于華大現在正在做的無創產前篩查,其實就是孕婦的產前篩查。以前一般在醫院中,會先做一個普遍篩查,再根據你的年齡確定是不是高危,如果是高危的就給你兩種選擇。一種是讓你穿刺羊水,但是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率,另一種是96%-98%,這個是無創的。
尹燁:深圳市今年生22萬個孩子,做這個無創產前篩查,是醫保全覆蓋的。
盧嘉:這個醫保里邊你們占有部分呢,還是說包括貝瑞和康、達安(基因)也在里邊?
尹燁:這個只有華大有。
盧嘉:我有點看不明白我們華大,就是你看現在我們面臨的幾個大問題。第一你的競爭極度同質化,實際上lllumina(美國基因測序技術公司)現在馬上更新的機器也不貴,代理拿價,貼牌也可以,那么這個機器就不是一個完全的堡壘。第二個我們也看到渠道的同質化,你們也沒有很好的突破,據說還要跟醫院合作去分賬個百分之三四十。第三塊我們看到,對手也非常聚焦細分領域,華大接下來的定位到底要怎么做?就是你想做全產業通吃嗎?還是說未來你想做一個大平臺,把這個平臺的游戲規則來重新劃定?到底怎么來定位和規劃戰略路徑?
尹燁:華大基因一直秉承“基因科技造福人類”,實際上這句話我們都說了18年了,我們從來都不在乎我賣了多少檢測,我要看的是我干掉了多少病。華大的渠道是同質化的嗎?不是。我們借助了政府想快速做民生,控制疾病的這個機會,我們實現了快速的覆蓋。華大現在無創產前(基因檢測)的數據,是250萬人,大概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。
賺不賺錢要看毛利率和利潤指標。也就是說,今年我之所以還能有大概一個500億左右的市值,前提是我得有一個三四個億的利潤,這是一個基礎。高的毛利率意味著,你有一個很強大的技術先進性和溢價空間。
華大以前是lllumina(美國基因測序技術公司)的下游廠商,但后來因為我們發展太快,人家不跟我們玩了,機器不賣給我,漲價了。今天如果沒有華大,你看到的局面是lllumina(美國基因測序技術公司)可以穩穩的把價格再往上拉一個零。
盧嘉:現在實際上,你自己在競爭這一塊面臨的是,儀器的價格在下來,醫院同步購買儀器完全沒有問題,那以后的利潤在哪里?
尹燁:無創產前100美元就可以做,也就是600元左右。我在深圳市沒有全覆蓋之前,是455元,我還有利潤。但這只是一個病,只是唐氏綜合征,我們還有那么多的其他疾病,這是一個無窮的想象空間。包括每個人如果做一個個人基因(檢測),會怎么樣呢?我們要去算這個賬。
盧嘉:我認為華大未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大而全的公司,但未必會成為一個大而強的公司,因為這個非常重要。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問了那么多問題,沒有清晰地得到華大的整個戰略定位和路徑,也不知道你的核心競爭力具體在哪個模塊。其實包括我們科普的這個教育過程,全民的體驗都需要用十年的時間來完成教育。不要說全面的基因檢測,它的普及時間需要多長。在這期間,我們有什么樣的核心競爭力,來支撐我們不斷的發展?
尹燁:所謂大而全和大而強,這兩個并不矛盾。換句話講,你不需要做得那么強,你只要在這個行業內你是強的,卡住賽道其實也是一個辦法。那從具體的要素來講的話,所有的技術它的演變,首先是要從科學發展開始,然后科學發展做好了,就變成了我們對科學家服務。這是我們第一個盈利的板塊,叫做科技服務。科技的板塊服務之后,就會派生出很多像農業或者是醫學應用的,一些細分領域的服務,我們管這個叫做臨床服務,臨床服務針對的還是病人。再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人人服務,大概做到每個人的健康當中去,這是華大整個的商業路徑。也就是說從科研服務、醫學服務、人人服務,再到人人的終身服務。這個過程中首先是科研的力量,然后要有平臺、數據,排他性的資源,這些要素現在華大都是有的。